• -->
  • 招聘\租房客服:18007768881、18007768885,二手房客服:18007769998,广告与爆料:18007768899,问题反馈:18007768899
xjl03/header
扫一扫进入APP
/xjl03/read
找房    找车    找工作    装修建材
  • 全部
  • 帖子
  • 文章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全部
发帖

中国鼓的文化以及铜鼓文化的由来

发帖数:2
粉丝数:0
注册时间:2024-05-25
 
在中华传统器物中,鼓的起源是很早的,相传在神农氏时就有了土鼓。中国的鼓有很多种,但是最有名的就是“战鼓”与“铜鼓”。鼓声与雷声相同,中国古人把鼓称之为雷鼓,中国的祖先燧人氏就是雷神,史书记载其:“《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就将雷神燧人氏描述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生活在吴地的西边。”这就是雷鼓的出处。古人发现鳄鱼(扬子鳄)《鼉》之鸣声如鼓,《诗经.大雅.灵台》记载:“鼉鼓逢逢”。《陆玑云》记载:“鼉(扬子鳄)似蜥蜴,长丈馀,其甲如铠,皮坚厚,可冒鼓”。《诗·大雅》说:“鼉鼓逢逢。一说鼓声逢逢,象鼉鸣”。《续博物志》说:“鼉长一丈,其声似鼓。”《埤雅》说:“鼉鸣应更,吴越谓之鼉更”。考古资料证明,鼉鼓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山西的陶寺遗址就发现了鼉鼓。《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记载说:“帝颛顼乃令鼉先为乐倡,鼉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认为所谓鼍其实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好听的音乐。所以可以确定“鼓”的出现与发明出自雷神“燧人氏”。
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有雷神的信仰,其实都是把中国远古时代的首领神化来记载和尊敬。中国祖先燧人氏自立为“风”姓,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纹饰有云纹、雷纹,合称“云雷纹”。现在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出土的文物“螺旋式的图案”是云纹。”他们的依据是根据明朝的谋个写小说的发明的词语“云卷云舒”。其实“风卷云舒”才是中国最古老、最常用的词语,“风卷云舒”的表意是:“风是卷的,云是舒展的,或者说云被风吹而舒展开来。大的卷风指“龙卷风”。当然,中国古代蛇通龙,因为蛇也是螺旋式盘在一起的,所以我认为不管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还是中国出土的铜鼓的“螺旋式图案”都是指风、龙或者蛇。而燧人氏就是集风、龙与蛇一身,其后代伏羲、女娲也是风姓、人首蛇身。所以把所谓的“云纹”称之为风纹、龙纹或者蛇纹更加确切。也许有人问我:“你说这些文物上的“螺旋式图案”是代表蛇,为什么它们没有头?”其实这些所谓的“螺旋式图案”艺术性只是蛇的写意,而不是写实。去年在参观广西的铜鼓之乡北流市的博物馆的时候,在北流市出土的古铜鼓也大量发现了这些螺旋式纹饰。
华夏的战鼓(圆形鼓)听说是黄帝发明的,所以称之为“轩辕鼓”。《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仓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皇帝内传》记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有专家认为黄帝捕获的“夔"是指野牛。传说黄帝还有一个儿子名夷鼓。史书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只有青阳(少昊)、夷鼓同为己姓。”夷有夷人的意思,而鼓就是战鼓。当然,“夔”相传为尧、舜时代的国家乐官。传至商代及西周时期变成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形象多为无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在出土的文物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经常会释有夔纹。
铜鼓的故乡在我国百越,它的主人是古代聚居在百越地区的中国先民。目前最早发现的铜鼓是云南万家坝铜鼓,距今2600多年,万家坝铜鼓发现了不少的鳄鱼纹饰,证明了鳄鱼在中国远古文化之中确实举足轻重,也证明中国在远古时期有以鳄鱼为图腾信仰的共同祖先。铜鼓在古代象征权利、财富,常用于祭祀、战争、娱乐等,鼓在中国古代文化之中也是权力象征,古书记载:“天子鼓八面。”代表帝王威震八方。中国出土的古铜鼓中心一般都是太阳纹,这不仅具有装饰层面的意义也与有古人对太阳崇拜内涵。太阳其实也是指古代的帝王。中国古人对太阳的崇拜还是因为太阳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丰收。真正精良的铜鼓中心是太阳,周围是蛙、龙、虎、鸟(玄鸟、朱雀、翔鹭等),有些大蛙身上还背着小蛙、小鸟、乌龟和蛇等雕像,一些铜鼓身还有牛、羊、人物活动等形象,其纹理有风文、雷文(风雷纹)等纹理。有人认为:“铜鼓隐藏着壮族等少数民族先民最早的宇宙观。有人把铜鼓分成三部分,鼓面代表天,中间代表人间,最下面一部分代表地。在他们看来,宇宙就是由天、人、地构成的。”所以精良的铜鼓虽然没有伏羲创立的伏羲八卦以及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创立的文王八卦那么宏伟、但其包含的内容大部分却相同,都是天地人三界。伏羲八卦中心两条阴阳鱼代表日月(阳代表日,阴代表月),周围四方是青龙、白虎、玄武(龟蛇)、朱雀,然后是天干地支,牛、羊等十二生肖以及对应的人物等形象。
麻江型铜鼓是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铸造年代为12世纪南宋初年到19世纪清代晚期。广泛流行于两广、滇、黔、川、湘、海南等南方广大地区至越南北部,现存数量最多,其中广西西北部少数民族群众的收藏多达一千余面。其特点是鼓形矮扁,胸、腰、足三段无明显分界,而在鼓腰处起一道凸棱将鼓身分为上下两段;主要花纹有游旗、符录、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语和纪年铭文等,在鼓面的同心晕圈中铸有十二生肖、八卦、盘龙等多种浮雕。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根据专家统计,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上目前还能辨认的圆形图像大约有376个,除了少部分可能是日、月、星辰外,大部分都是铜鼓。它们大多为众人簇拥,处于祭祀仪式中的显著位置。
铜鼓上鹭鸟的图案雕像比较多,写实的翔鹭纹出现在大多数石寨山型铜鼓鼓面。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石寨山型铜鼓翔鹭有着长喙、长尾、头有羽冠,双翅平展环绕着鼓面中央的太阳纹飞翔。这与三星堆出土的太阳神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铜鼓上的翔鹭纹一说这种鸟就是性通风雨的“水鹤”,与求雨祭祀有关,是崇拜水鹤的思想反映。一说是古代雒越人的图腾鸟。一说这种鸟长嘴善渔,是渔业民族的化身。(这与燧人氏与伏羲以捕鱼为生是相同的,也与中国远古时期对鸟的图腾崇拜相同)。一说这种飞鸟应叫朱鹭,是表示朝廷官员“鸿仪鹭序围绕、进拜帝王(太阳)”的意思。一说河南信阳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所出土的木腔革鼓,都用鹭来饰鼓架,南方铜鼓饰鹭,受楚文化影响,是我国古老传统意识在铜鼓上的反映。所以楚文化与西南文化有着共同的图腾信仰“鹭”。
四川铜鼓与云贵高原的铜鼓有很多相同之处,以盐源、会理、宜宾、兴文、泸州、凉山州等地出土较多。较为典型的有盐源毛家坝铜鼓、会理罗罗冲铜鼓、宜宾双龙铜鼓、诸葛铜鼓以及会理铭文铜鼓等。有专家认为:“四川宜宾地区出土的铜鼓鼓面中心的太阳有着古四川人对于光和热的崇拜,对于太阳崇拜,这些铜鼓每一轮太阳都有十二道锋状的光芒,这种艺术表达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有相似之处。以前我也说过:“云南石寨山型铜鼓的翔鹭有着长喙、长尾、头有羽冠,双翅平展环绕着鼓面中央的太阳纹飞翔,这与三星堆出土的太阳神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而古蜀国曾经一度强大,其势力范围曾经达到云贵高原一带,而蜀地与云贵高原很多民族都是相同的,所以他们有着共同的图腾信仰。传说蜀国灭亡之后,其开明王朝王子安阳王带领一支残部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越南北部)融合了当地的雒越人建立瓯雒国。所以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也出土了不少与中国南方相同的铜鼓。
当然,云南的文化还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楚国远古时期也是三苗居住的地方,春秋时期楚国的南方也居住着大量的濮人,史称“百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而到了战国时期,《汉书》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郡、黔中以西。庄蹻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由于战乱与融合不少的苗人、濮人、羌人不断南移西进,迁居到四川与云贵高原一带。而翔鹭纹其中一个说发是:“古楚地河南信阳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所出土的木腔革鼓,都用鹭来饰鼓架,南方铜鼓饰鹭,受楚文化影响,是我国古老传统意识在铜鼓上的反映”。所以楚文化也与西南文化有着共同的图腾信仰“神鹭”。
鼓不仅与中国的远古部落首领雷神燧人氏有关,也与其子女“女娲”以及其后代炎帝的女儿“女娃”有关,“娲”通“娃”也通“蛙”,所以当然“鼓”的来源也与“蛙”有关,不少的蛙类的喉咙或者肚子都是鼓着一股气,天气炎热的的时候青蛙叫声此起彼伏,而下雨后的雨蛙叫声都是声音洪亮、远近可闻。广西出土的古铜鼓很多都装饰有蛙(蟾蜍)。骆越后裔壮族的神话传说中:“青蛙是壮族天神雷王的子女,所以青蛙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神。”到了节日,人们模拟青蛙的姿势跳舞,是在敬娱蛙神。以前我说过:“娲”通“蛙”,也有古书记载:“中国造人之母女娲就是古代以蛙为图腾信仰的民族首领,后嫁给伏羲成为夫妻。”而铜鼓的声音亮如雷声,用铜鼓祈雨,是希望通过击鼓提示神灵,传递求雨的信息。
在壮族神话之中,布洛陀是壮族开天辟地的始祖神,而”布洛陀”的意思就是“鸟的首领”,因此壮族自称”鸟的后裔”。以前我说过:“风通凤,“风”是燧人氏自立的姓,中国文化中“凤”就是百鸟之王,中国远古五代时期东夷还有很多以鸟为图腾的民族。所以壮族应该与东夷出自同一个祖先。《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九嶷山)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像麟虫(龙)。”九嶷山以南广西等地这种风俗与装扮与古越人相同。壮族还有着对雷神的崇拜传统,中国的祖先燧人氏就称之为“雷神”,现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供奉雷神。
有专家认为:“各民族在冶炼技术上的交流是铜鼓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的民族逐渐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在商周时期,百越民族向中原地区输送了大量铜料资源,中原地区发达的冶铸技术也逐渐传播到南方地区,大幅缩短了岭南先民掌握青铜冶铸技术的过程。考古资料显示,广西出土了大量类似兽面纹提梁铜卣的青铜器,其纹饰整体特征呈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是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交流的见证。在春秋战国时期,于越吸取了吴越先进的冶铸技术,聘请铸师名匠,金属冶铸工艺实现飞跃,促进了铜鼓文化的多样化和精美化发展。秦朝统一岭南后,先进的冶铸技术被带到岭南地区,推动岭南铜鼓铸造工艺达到新的高峰。另一方面,楚国对铜鼓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楚国是古代中国青铜冶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楚国的青铜器传入岭南地区,催化了岭南地区青铜文化的萌芽与产生。而后,骆越人逐渐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出土于广西田东县祥周乡的两面万家坝型铜鼓,墓葬所属时代为骆越人在右江流域的居住时期。秦代以前田东属百越地,春秋战国时期属骆越,楚灭越后属楚,《史记》中载有楚悼王曾派兵南平百越之地(南方五岭一带的百越部落),使楚国南部的领土扩展到今湖南和两广交界的一带。以及楚文化对该地的影响。”铜鼓纹饰的层累结构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鼓‘其实也是一种乐器,“鼓声”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吕氏春秋·仲夏纪》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伏羲或者盘古)。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於适。和适先王定乐,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
&kt#p;/p?  
在研究中国的绍兴市博物馆珍藏的春秋时期青铜杖古越人的纹身像的时候,发现这些古越人的纹身图案有些和铜鼓的图案相同。而且这些古越人的纹身也有风(龙)雷纹,以前的专家学者称之为“云雷纹”。证明了铜鼓出自远古的百越、濮越(百越与百濮的合称),也证明了中国夏、商、周出土的青铜器都是出自古越族的文化,因为夏、商、周大部分青铜器上面都有“风雷纹。而不少的铜鼓上也有大量的风雷纹作为主要的装饰图案。 P'';F}NwfX  
H(|v  
   举报 留言 楼主   发表于: 2024-08-20  评论
发帖 刷新顶贴 评论 收藏本贴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