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老婆收摊回来,我刚做好饭菜叫儿子去洗手准备吃饭,老婆看了桌上的两个菜--青椒炒肉片和油淋生菜,说“昨天晚上平安夜你没有买苹果也没有给儿子买礼物,今天是圣诞节为什么不买多几个菜”,我听了之后回她“你什么时候变成外国人了,圣诞节那是基督教的节日,我们不凑这个热闹”。之后就是老婆的一顿抱怨,这餐饭吃得很不开心。
“Merry Christmas!”——近几年12月的关键词。从月初开始,每个城市商业区到处都是圣诞树、圣诞老人和星星,《平安夜》和《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声弥漫着整个城市的街道,不管是网上还是实体店,各大商家五花八门的打折信息令人眼花缭乱。看着这一切我想到了一个词--文化入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12月24号晚上很多年轻人其它事情可以不做,但一定要买个苹果,说过平安夜要吃苹果,第二天一定要出去逛逛,买一顶圣诞老人的帽子带上,然后去一些大型商场找圣诞树拍照,再发朋友圈。有时感觉在年轻人里这所谓的圣诞节比我们传统的春节更让他们兴奋,难道真的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中国人并非基督教徒,根本不相信上帝,即使是城里人也一样。因为很多人根本就分不清神父和牧师,但好像并不妨碍他们对圣诞节以及情人节、愚人节等外来文化的狂热。很多年轻人的时尚就是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听恩雅、麦当娜,看好莱坞大片。他们也许不记得清明节和端午节,更不用说传统文化里的二十四个节气,但却记得圣诞节,此外还有情人节和愚人节,过这些洋节是一种时髦,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之一。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权利。
其实所谓节日,就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约定俗成的一个固定日子,用来纪念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事件,比如端午节、国庆节,还有我们广西的三月三。外国人过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我们过圣诞节是为了什么,难不成是随礼凑份子送人情?当然了,年轻人喜欢什么节就过什么节,我觉得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进行道德绑架,毕竟很多人的想法都是--有钱天天过年,没钱年年哭天。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句阿拉伯谚语--“谁平时穿着节日的衣服,谁就没有节日的衣服。”也可以这样说,谁将平时都过成节日,谁就没有节日,没有了节日,我们缺少了期盼和感恩以及怀念;所以说圣诞节不是我们的节日,我们过了,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