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数:47
粉丝数:2
注册时间:2016-10-09
|
在我们广西的这片土地上,稻作农耕影响着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在那坡县百省乡面良村的坡五屯,聚居着彝族的一支——红彝,他们有个传承千百年的古老节日,祈雨节。每年春季,红彝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大榕树下,进行神秘的祈雨仪式,祈求这一年的风调雨谁、五谷丰登。 农历三月二十二,主管祈雨节事务的道公算出这天为“龙日”,这天是“祈雨节”举办的最佳时期。这一天算得上是屯子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按照传统,祈雨节仪式开始前,首先要封路。 青年男子要在全屯里制造些大动静。他们故意扮相丑陋,嘴里大声呵斥,手里棍棒要敲得大声,他们每跑过一户,这一户的主人就在家门口放炮,这样才能把不好的东西赶走。 由东向西,一路赶到屯外,杀狗送鬼、慰劳道公和道徒们赶鬼驱邪之功。杀牛是用来祭祀龙王的,特别是牛头和内脏,这在道公眼里有着老天爷的昭示。 繁琐的祭祀仪式完成后,重头戏即将开始。红彝女子已经换好了传统服装,聚集在榕树之下。麻志平也将存放在家里的铜鼓搬了出来。随着铜鼓的鼓点,全屯的妇女、姑娘们围着牛头开始起舞。 整个祈雨舞共有12个动作,意为跨过十二道天门进入天宫向玉皇求雨,祈求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什么时候要跳哪一个舞步,全靠铜鼓指挥。 配合祈雨舞的12套动作,铜鼓也有12种节奏。但从17岁学打铜鼓开始,麻志平就没见过能打出完整的12种节奏的人。这些节奏没有记载,全靠老一辈言传身教。而由于红彝严格的铜鼓管理制度,不用的时候,铜鼓都被埋到地下保存,每年只有过节或是老人去世才有机会打铜鼓学铜鼓。这让祈雨节打铜鼓的传承困难重重。同样面临传承困难的,还有寓意深刻的祈雨舞。
年轻的人们都在城里打工,跳舞的只剩下留守在村里的老人,虽然有样学样的跳着,但这动作背后意味着什么,并没有太多人了解。 在悠扬的山歌声中,大榕树下的红彝祈雨节渐入尾声。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让这一古老的节日延续至今。但它的全貌如今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了。 2015年那坡县百省乡坡伍红彝“祈雨节”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中越边境上的小村屯,红彝人的祈雨节终于出现了传承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