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那坡县平孟镇那珍村弄腊屯位于中越边境,离交通干道沿边公路有10多里山路,全屯11户瑶族群众分散而居,石头缝里随处播种的玉米是村民主要的口粮。大山深处贫困的日子周而复始,“老、少、边、山、穷”多重因素叠加。
赵亚三的家紧靠边境,开门见山却四下无邻,即使下山买一包盐也得走上小半天,崎岖山路上难得碰见一个人。他曾在镇上读初中,却从不敢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来了不一定能找到,找得到天也黑了。”路不好走,山头又多,赵亚三没法说清楚自家的位置。
5年前,赵亚三的爷爷到山下亲戚家喝喜酒,回家路上不慎跌进山沟摔伤双腿,下山治疗太难,只能躺在家里养伤。赵亚三常看到父亲点着烟袋坐在家门口的石堆上,对着一望无际的山头叹气。
网络配图
“为什么不搬到山下去?”赵亚三曾经不解地问,父亲坚决摇头。后来他终于明白,离了山就离了土地,一家人的生活将无处寄托。边境地区多石山,耕地寸土寸金。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地方都不能掉队。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弄腊屯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地政府决定首先解决山区行路难题,部署把路修进大山里。
2015年11月24日,看到修路的挖掘机开进山里,赵亚三兴奋得一夜没睡好。他计划先买辆摩托车方便出行,再办个养牛场。路还没修通,赵亚三迫不及待下山,花2800多块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钱没少花,可心里痛快啊!”他把车寄放在山脚朋友家里,再步行2个多小时回家。
半年后,6.8公里的宽阔水泥路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路的尽头是我家。”赵亚三终于开着摩托车回了家。农历逢三逢八的乡镇“圩场”,他一定会去看看新鲜事。
中越边境的那坡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世居着壮、汉、苗、瑶、彝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贫困率达28.2%。目前,那坡县59个贫困村中20户以上的村屯均已修通了道路。
路通了,山乡脱贫的“管道”逐渐打通。扶贫专干每周两次进屯入户帮扶,送去金融扶贫政策。免担保抵押扶贫贴息贷款很受乡亲们欢迎,很多人办理了贷款,搞起特殊种植和养殖。有了路,东西能卖出去,脱贫的希望就在脚下。
赵亚三贷款5万元购买了9牛头、5头猪和农用物资,率先在山沟沟里办起了养殖场。看着牲口一天天长大,赵亚三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