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数:51
粉丝数:3
注册时间:2016-08-30
|
数千年前,造纸术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华夏文明也因此有了记载。如今发达的生产力与高科技的生产工艺已经取代了过去,有谁还会用古老造纸术造纸?然而历史的文明却不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精神的传承与信仰,支撑着古老的技艺源远流长。数千年后的今天,在广西乐业县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小山村,1800多年前人们用于造纸的古法技艺仍生生不息地在此地传承——把吉造纸术。 我们有幸来到目前还延续着的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造纸术之地——乐业县同乐镇把吉屯一探究竟。 在古法造纸被现代造纸取代已久的今天,在把吉这个默默无名之地,村民们不仅能展示出完整的古法造纸工艺流程,还能用最天然、最环保的纯竹造出优质纸张,为祖先续命,为“鬼神”所用。祖宗手艺,古法造纸传承千年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进了把吉屯,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汉民村落。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自唐代以来,湖南、湖北一带十分流行一种焚烧“火纸”的习俗:“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纸,十三供日用。”这种纸,十分之七用于祭鬼祀神,十分之三供日常家用。 把吉屯里有许多的造纸艺人,张德魁是把吉造纸的传承人,他相信,把吉古法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延续。对于这份祖先们流传下来千年的老手艺,张德魁和他的子孙们如今依旧心怀敬畏。 事实上,这种纯手工古法造纸术,在我国许多有着古法造纸技艺的地方已经濒于失传,可谁又能想到,这项绝技却在这被崇山峻岭包围中的小地方延续着。 妙手能工,半年修得一薄纸屋前种有一小片自己栽的竹林,白竹、麻竹、梁山竹……在晨雾中拔挺着一节节风骨。 每年一到农历五月和农历十月,是竹子开叶正嫩的时节,这时竹子的主干部分也最为适合造纸。每年还是会抢在这两段“黄金时间”。因为造一次纸需要七、八千斤的竹子,通常都要花上十来天的功夫消得把竹子全部备齐。 竹子砍回之后,先要“扎把”,一条1.7米的竹子划成4瓣捆成一把。随后,这一把把捆好的竹子会被浸泡在石灰水里三个月,使其得到充分软化。三个月后,把竹子取出洗掉石灰,放入池子里盖上盖子发酵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些竹子即可用以打浆。 把吉古法造纸共有十多道工序,以上所说的,仅是初期工序,待这些工序完成,一年也大约过半了,接下来的工序,才是真正见识这项独门老手艺的时候。 打成浆的竹子,倒在“踩槽”里让人用脚来踩匀,老人说,这是为了使竹浆更有黏性。此前,曾经尝试过省去这道踩踏的工序,结果造出来的纸质地粗糙,手感与经过踩踏造出的纸大为不同。 如此缜密而细致,经历半年时间,才得以成就这方薄纸。曾见过一幅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半腰高的浆池,细长的竹帘,相同的手法,相同的工具,可若无如张德魁这样的坚守者,这个最原始的古法造纸又怎能在今日被我们所见? 后继传承,子孙愿意续造“火纸”“火纸”,在把吉屯世世代代人的眼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连接人与鬼神的世界,祭神、祭鬼、哀悼亡灵,保佑现世的平安与富贵。于是也有人生动地将把吉造纸比喻为“为鬼神造纸”。可这“火纸”,毕竟要经过繁复的工序,不仅耗费时间,在质量和产量上也十分有限,它于今日是否还被人们所需要?千百年来,把吉屯的子孙们一心一意地传承着老祖宗的手艺。而今,人们造纸的境况虽已不及当年,但每家每户都还保有这门手艺,小孩子们也对这门手艺乐此不疲。 “只要有纸浆,随时都可以造,我们通常都是利用闲散的时间来造纸,特别是夏天七八月份的时候,在工棚里‘舀纸’很是凉快。”住在张德魁旁边的一户人家说。 临行时,我们再次深深看了一眼这轻薄如蝉翼的“火纸”,轻抚于上手感滑而柔软,竹香悠悠,散不尽的却是那薪火不绝的岁月……
|